<p id="utspl"><strong id="utspl"><small id="utspl"></small></strong></p>
      <acronym id="utspl"></acronym>
      <acronym id="utspl"><strong id="utspl"><xmp id="utspl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<td id="utspl"><ruby id="utspl"></ruby></td>
      1. RSS信息聚合 | 繁體 | 注冊 | 登錄 | 會員中心 | 退出 | 【免費發布信息】 | 服務電話:0543-5070686
        首頁文娛棠棣文苑無棣古城張映斗一門倆“帝師”女婿

        自秦漢以來,無棣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文化遺跡近百處,這其中就有一處建于清代的“光祿第”,他的主人即為無棣“科舉聯第”第一家的海豐張氏第十二世張映斗。

        “光祿第”,即為“光祿大夫”的府第!肮獾摯蠓颉笔俏覈糯囊环N官職,在漢武帝時期就設此官名,到了清代為正一品官銜。在等級十分森嚴的封建社會,由于官職的品級不同,就連衣服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,不許僭越,更何況所住的房子呢?

        A8JwfsFsPB.jpg


        張映斗(1749-1823),字曦亭,號南一,清乾隆舉人,德才兼備,歷河南葉縣、福建閩縣、南屏知縣,特用知州借補福建泉州府馬家港通判,誥授“奉直大夫”。張映斗官至從五品的通判,他怎么會連越數級建造一品大員級別的府第呢?原來,張映斗因其胞弟張映漢官誥封“光祿大夫”。其實,張映斗之所以理所當然住在“光祿第”里,原因有兩個:一個原因是他有一個“帝師”女婿杜受田,另一個原因他還有一個“帝師”孫女婿李鴻藻。杜受田與李鴻藻均為一品大員,且為嫡親姑侄翁婿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張映斗之女婿,咸豐帝師、太師大學士、文正公杜受田

         

        張映斗有4個女兒,小女兒才貌雙全,溫婉賢惠,嫁給了濱州杜氏第十五世杜受田。

        濱州杜氏始祖杜雄飛自明洪武二年(1369年)由河北棗強移民濱州城內北街,其后人在明清兩代共有進士12人,舉人18人,秀才327人,為官者約有188人,素有“一門之盛,甲于天下”的美譽,被譽為“濱州第一家族”。

        杜受田(1787-1852),字錫之,號芝農。其父杜堮,乾隆御賜舉人,嘉慶進士,由翰林院編修累官禮部侍郎,重宴鹿鳴,加太子少保,卒贈太傅,謚文端。杜堮與其獨子杜受田,孫杜翰、杜䎗,曾孫杜庭琛祖孫四代5人皆為進士,皆入翰林院,俗稱其為“父子五翰林”。

        嘉慶八年(1803年),17歲的杜受田高中濱州童試第一名秀才。第二年參加府試,又以第一名享受衙門廩膳補貼。嘉慶十年(1805年),杜受田由京城返回濱州與張映斗的小女兒張氏(誥封“一品夫人”)結婚。

        杜受田24歲中舉人,為照顧父母的身體,一直跟隨在父母身邊,直到道光三年(1823年),37歲時才參加會試,高中第一名進士、殿試二甲第一名,朝考第五名,選翰林院庶吉士,入翰林院任編修,后外放山西學政。

        H6FYTWrmCT.jpg


        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道光帝特旨召杜受田還京,入值上書房,教授四皇子奕詝讀書。后,歷任工部左侍郎、戶部左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工部尚書、上書房總師傅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正月,奕詝登基,是為咸豐帝,賞加杜受田太子太傅銜兼署吏部尚書,調刑尚書,再任協辦大學士、禮部尚書。咸豐二年(1852年),杜受田因督辦山東、江南賑務,病逝于江蘇淮安清江浦漕運總督府,終年66歲。咸豐帝聞訊后,當堂放聲大哭:“憶昔在書齋,日承清誨,銘切五中,自前歲春凜承大寶,方冀贊襄帷幄,讜論常聞,詎料永無晤對之期,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,嗚呼,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”!

        嘉慶十一年(1806年),張氏為杜受田生一子,取名杜翰。嘉慶十三年(1808年),張氏為杜受田再添一子,取名杜䎗。嘉慶十九年(1814年),張氏為杜受田生下唯一的一個女兒(嫁給利津李星緯,育有一子一孫)。

        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杜翰進士及第,入翰林院,后以工部左侍郎入值軍機處,負責京城巡防事宜,頗得咸豐帝的倚重。咸豐十年(1860年)九月,時任禮部右侍郎、軍機大臣的杜翰隨咸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,賞戴花翎,年底出任會試總裁。翌年,咸豐帝病重,杜翰與載垣、端華、肅順等8人同為“贊襄政務王大臣”總攝政,成為著名的“顧命八大臣”之一,阻止慈安、慈禧兩宮皇太后“垂簾聽政”,肅順贊其曰:“君誠不愧杜文正之子也!”同年十一月,兩宮皇太后與恭親王發動“辛酉政變”,解除“顧命八大臣”職務,處死載垣、端華和肅順,杜翰先是被革職發配新疆,未及成行便被赦免,從此閉門不出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杜翰胞弟杜䎗中進士,由翰林院編修歷任戶部右侍郎、禮部右侍郎、工部左侍郎,曾任江南鄉試副考官、會試總裁。咸豐十年(1860年),以欽差身份任督辦山東團練大臣,力主裁撤冗員,精兵簡政,提高戰斗力,節省開支,減輕農民負擔,一直未能施展才能,被同治帝撤回。

        杜翰、杜䎗哥倆于道光六年(1826年)同一年內結婚。當年正月,杜翰與其母的堂侄女張氏(張映斗四弟張映蛟的孫女,杜堮大哥杜坊的外孫女)結婚;蛞蚪H結婚的關系,杜翰與張氏一生沒有生育子女。同年八月,杜䎗與樂陵“明清五大家族”之一的嘉慶翰林、兵部左侍郎史譜之女結婚,有四子(庭琛、庭玨、庭璆、庭璞)一女(嫁張映斗堂兄弟張映衡的曾孫張守岱),長子杜庭琛,賜舉人,再賜進士,咸豐十年(1860年)殿試名列二甲,入翰林院,授編修,官階為正一品萌生,他的夫人是其祖母的娘家人,即伯父杜翰夫人張氏的親侄女、張映斗四弟張映蛟的曾孫女。杜庭琛兄弟四人均無子嗣,從旁支中過繼了一子叫杜崧年,杜崧年生有一子,未及結婚即逝,從此杜受田一支絕。

        杜受田過世時,咸豐帝親率兩班大臣前往祭奠,對其一生給予極高的評價:“秉躬端正,勵節直清,經術淵醇,體用兼備”,并加恩晉贈太師大學士,入祀賢良祠,即照大學士例賜恤,賜謚“文正”。

        “太師大學士”和“文正”謚號是封建時代對臣子的最高評價,清嘉慶帝以來漢族大臣被追封“太師大學士”者僅杜受田一人而已。清朝近三百年謚“文正”者僅有8人,除杜受田外,還有一個就張映斗的孫女婿李鴻藻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張映斗之孫女婿,同治帝師、太子太傅、文正公李鴻藻

         

        張映斗有4個兒子,其三子張澡僅有一個女兒,嫁給了高陽李氏第十六世李鴻藻。

        李鴻藻(1820-1897),字寄云,一字蘭孫(蓀),別號硯齋,直隸高陽(今河北保定)人,以“清流首領”名重京師,因其為同治帝的師傅,故有“高陽相國”之稱。

        李鴻藻出生于名宦世家,累代仕進通顯,其先世李平福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直隸高陽。明、清兩朝,高陽李氏有12人中進士,16人為舉人,中極殿大學士李國普、保和殿大學士李蔚、浙閩總督李殿圖過世后,分別謚號“文敏”“文勤”“文肅”,榮耀朝野。

        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17歲的李鴻藻即中秀才。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還在國子監讀書的20歲的李鴻藻和17歲的海豐張氏(誥封“一品夫人”)成親,此張氏即張映斗三子張澡的獨生女兒,也就是杜受田夫人張氏的親侄女。如此一來,李鴻藻應稱杜受田為姑父。

        n35BpSKab5.jpg

        (李鴻藻像,來源網絡)


        張氏知書達禮,與李鴻藻恩愛有加。新婚不久,李鴻藻陪伴新娘“回門”。兩人婚后一年余,年僅45歲的張澡病故,李鴻藻第二次陪伴夫人張氏回到無棣祭吊、送喪。

        咸豐二年(1852年),李鴻藻中進士,初選翰林院庶吉士,再授翰林院編修,典山西鄉試,督河南學政。

        咸豐十一年(1861年),咸豐帝在熱河行宮任命自己的老師杜受田的長子杜翰為“顧命八大臣”之一,輔弼大阿哥載淳(同治帝),并選中杜受田岳父張映斗的孫女婿李鴻藻為載淳的師傅,教授漢文。

        同治帝從6歲登基到18歲親政期間,李鴻藻一直是他的首任師傅,言慈兼備,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敬重,累遷內閣學士、軍機大臣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工部尚書,加太子少保銜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同治帝病重,李鴻藻代批漢文奏章。同年十二月,同治帝駕崩,李鴻藻上折自劾,“輔導無狀,罷弘德殿行走”,慈禧太后知其忠,命專理喪。光緒年間,李鴻藻歷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,兵、戶、禮、吏部尚書及軍機大臣,官職日益顯赫。

        李鴻藻至孝,其嗣母姚氏去世,兩宮太后賜祭,賞銀,慈禧太后特下懿旨:“上典學,樂從公,公不可須臾離!蓖饫铠櫾鍟簳r開缺守孝,百日后即赴弘德殿教同治帝讀書兼任軍機大臣。李鴻藻不領情,堅持守孝三年。慈禧太后又下懿旨:“移孝作忠,勿以守禮固辭!笨墒,李鴻藻還是不買慈禧太后的賬,向吏部上了一道長長的奏折,抱定“守制三年”的決心。慈禧太后不準,命恭親王親自到李鴻藻家里傳諭慰勉挽留,李鴻藻就是不領情,還裝病并四次上疏哀求方得如愿以償。后來,李鴻藻的本生母姚氏去世時,慈禧太后爽快地同意李鴻藻回籍守孝三載。李鴻藻愛國,強烈反對欽差大臣崇厚擅訂的《里瓦幾亞條約》,保住了上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領土。中法戰爭、中日戰爭期間,李鴻藻支持光緒帝主戰,反對慈禧太后的妥協退讓,當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《馬關條約》時,“不覺涕泗橫集”。李鴻藻愛民,得知同治帝圣諭修葺圓明園以利慈禧太后休養時,冒著被革職的危險竭盡全力阻止并多次直接勸阻同治皇帝“不應虛糜帑糈為此不急之務”,終于迫使同治帝收回成命。光緒年間,直隸先發生旱災又遭水災,體恤黎民疾苦的李鴻藻先捐俸五百兩賑災,后捐俸一千兩設粥場,救人無數。

        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,78歲的李鴻藻病重,光緒帝賞藥餌,命御醫診視,終不愈,痛切哀悼,頒發上諭:“守正不阿,忠清亮直!辟n祭葬,加恩予謚“文正”,晉贈太子太傅,照大學士例賜恤,入祀賢良祠。

        李鴻藻原配張氏先李鴻藻28年即同治八年(1869年)過世,李鴻藻與張氏生養有一子李兆瀛,早卒。李鴻藻與側室楊氏生養兩子,李焜瀛(字符曾),我國最早的民族工商業開拓者之一;李煜瀛(字石曾),“國民黨四大元老”之一,我國勤工儉學運動的最早倡導者。李鴻藻有四個孫子,長孫、著名學者、歷史學家李宗侗過繼給李兆瀛。

        張氏與李鴻藻側室楊氏情同姐妹,對楊氏所出的李焜瀛、李煜瀛哥倆如同己出,李焜瀛、李煜瀛對張氏亦如生母對待,幼時多次陪張氏回無棣探親。李焜瀛任郵傳部左侍郎時,曾陪張氏專程從北京到無棣為外祖母、張氏母親姚氏慶祝七十壽誕。后來,姚氏以七十八歲病故時,李焜瀛和李煜瀛伴隨張氏再次回到無棣,哭拜、祭奠、守靈。再后來,張氏親哥哥張衍謨病故,李煜瀛從北京趕到無棣奔喪。



        [錯誤報告] [收藏] [打印] [關閉] [返回頂部] 瀏覽次數:0

        我來說兩句 當前共有0人發表了評論.
        • 驗證碼:
      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|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|久久国产色av|国产情侣在线视频|97视频在线精品

        <p id="utspl"><strong id="utspl"><small id="utspl"></small></strong></p>
          <acronym id="utspl"></acronym>
          <acronym id="utspl"><strong id="utspl"><xmp id="utspl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    <td id="utspl"><ruby id="utspl"></ruby><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