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濱州市無棣縣埕口鎮東北方向約三十公里之處,有一座貝砂堆積而成的小島,名叫汪子島,其面積6平方公里。它似一條巨龍,靜臥在渤海之濱。
島上風光旖旎。附近海域盛產對蝦、梭子魚、梭子蟹、紋蛤……是來埕口不能不前去一游的“勝地”。汪子島又名“望子島”。相傳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取仙藥,即從此處起程。佐證是距此西南方向約五十公里的鹽山縣(現劃歸河北。┯幸绘偯“千童城”或“千童鎮”。當年徐福奉旨求取仙藥,在此招募500童男童女,爾后沿古鬲津河(如今的漳衛新河)經汪子島登官船起程。近年來,許多日本友人來此尋根,并在鹽山的千童鎮修建了“千童殿”、“徐福祠”。一時千童鎮名望大增。因此,徐福由此東渡就增加了可信程度。且說,那童男、童女的父母,朝朝盼子歸來,遂奔波于此,翹首東望,望眼欲穿,故曰:“望子島”。后滄桑變遷,望子島幾度興衰,成為漁民躲避海潮,寄存貨物的漁家海堡。又見四周水洼成片,蘆葦連天,漸漸叫起“汪子堡”、“汪子島”來。
由埕口鎮駐地去汪子島有水上和陸上兩條路,如果乘船、穿狹河道,出大口河向東,不到兩小時即可到達;從陸地沿新修的環海通道,直抵汪子島,僅一小時路程。
踏上汪子島,仿佛置身人間仙境,在細軟的海灘上,人們可觀浪、聽濤、戲水、嘗海鮮或干脆輕輕松松地躺著,靜望藍天白云;或微閉雙目,一任海風輕拂,忘情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中。
島上碧草疊翠,鳳凰頭、海麻黃、沙參等名貴中草藥遍布全島。每至秋季有銀色的海島棲息在矮矮的荊樹從中,荊樹上掛著一串串紫紅色的小燈籠——那就是酸棗,一種迎著海風長成的野果。摘一只含在嘴里,酸甜交織,令人滿口生津,回味良久。草叢中偶爾有一只野兔竄出,瞬間跑得無影無蹤,驚得海鳥雪片似的滿島飛舞,煞是好看。散落著的幾十間土坯小屋是早年漁家船避風雨,寄存貨物的所在,以荊條編織插障,敷之以泥,覆之以草,再覆之以泥,遂成臥室、成廚房,其簡陋令人想起黃帝和神農。它的前邊,則是一排排紅磚赤瓦青古基礎的房舍,是島上的居民區。相形之下,那質樸到近乎蠻荒的小民居竟成一處風景,更使人游興大發,其樂陶陶。
走進漁家的房舍,好客的漁家定將你讓到炕頭,擺上精致的八仙方桌,給你端上現成的海米、蝦皮、海蜇皮、小鍋貼魚,足不出戶就七八種海鮮。趕上好時節,主人會炒上幾盤辣子紋蛤,煮幾只鮮紅鮮紅的梭子蟹,開一瓶無棣特釀,隨客人喝個天也悠悠,地也悠悠。
島上有一眼清泉,甘甜清冽,只有兩臂合攏般大小,深不足一米,清澈透底。舀凈后,頃刻漲滿,滿而不溢始終保持一定的水位。這脈泉水滋養了成百上千的居民和過往客,令人嘆為奇跡。有詩曰:妙島藥草與世殊/靈泉佑人井不枯鷗鳥如約常作伴/錢塘觀潮嘆弗如(無棣冰川詩)
最使人流連忘返的是汪子島那漫長的金沙灘。被海潮推上岸來的沙古,經上百、上千年的風蝕,造化,成為今日一片黃金。沙灘長約5華里,卻極狹窄,最寬處不足200米。被陽光撫摸處的沙灘,楹松軟軟,走在上面像在彈簧上跳舞。往下則是淺海灘。汪子島的淺海灘屯極富有情趣。每至退潮,蹚過約100米寬的軟泥漿即是坦坦蕩蕩數十里寬的堅實硬挺的板沙灘,上面浮著一層薄薄的流動的砂漿,踩上去,泥砂從腳趾縫里冒出,舒服極了。這時,你可緊跟退卻的潮水,追逐海蟹,逗引“海抽”識探相眼,尋覓紋蛤,瀟灑地做一回趕海人。
當朝陽初上或夕陽余暉返照時,汪子島上煙翠霞紅,變幻不斷。如遇霧天,汪子島被絲絲縷縷的霧色輕輕漫掩,透過霧色看海中捕魚的舢板,時隱時現,迷迷蒙蒙,好似仙境一般。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埕口人第一次觀看到這無邊的景色時,也被家鄉這美麗的風景深深的迷戀,好長時間誤以為是在青島海濱,在嶗山云海。欣喜之中,不覺信口吟出一首不成韻的詩來:碧草疊翠小仙山/牽海弄潮起連綿/橫看金龍戲嬌鳳/側瞧闊逗銀帆/天生麗質滴泉洞/曲徑通幽遮云煙/幸得登臨一游覽/北海岸邊
